English

蔡元培的征婚广告

2000-03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蔡元培与夫人周养浩 我有话说

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,一生清廉正直,耿介拔俗,终身为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奋斗。毛泽东誉之为“学界泰斗,人世楷模”。

蔡元培从小接受的是旧式文人的教育。光绪年间,他先中了举人,后点了翰林。中举的这一年,他迎娶了王昭女士为妻。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。1900年夏,它的原配夫人王昭病逝,那时蔡元培才33岁。为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。不过这一次面对婚姻,他有了新的主张。他要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,鼓起了冲决一切网罗的勇气。

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,磨浓墨,铺素笺,挥羊毫,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,贴在书房的墙壁上。他的择偶条件为:(一)女子须不缠足者;(二)须识字者;(三)男子不娶妾;(四)男死后,女可再嫁;(五)夫妇如不相和,可离婚。“不缠足”、“再嫁”、“离婚”,这些惊世骇俗的字眼竟出自翰林之手,吓得媒人个个退避三舍,消息传了开来,一时间沸沸扬扬,这种“离经叛道”、“混淆纲常”的做法无异于在向封建陋俗开战。后经人介绍,蔡元培与黄世振(仲玉)女士结为夫妻。此女不但天足,识字,而且工书画,孝于亲。婚礼上,蔡元培用红幛缀成“孔子”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,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。

蔡元培的这种做法就是从“我”做起,以“我”为例,改革社会风气,冲破封建陋俗,提倡男女平权,打破中国传统在婚姻问题上对妇女的束缚。但要使整个社会为之焕然一新,蔡元培认为当从教育入手,以启民智。因此,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。1907年以后,他曾赴欧留学。欧洲留学的经历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。站在另一个文明的高度反观中国旧传统,自然受益颇多。

1907年,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随驻德公使孙宝琦赴德,开始了他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。这段经历十分艰苦,因为不是公费留学,蔡元培只好在驻德使馆中兼职,还担任过当时在柏林学习的唐绍仪子侄四人的家庭教师。然而在莱比锡大学这所古老的学府,已是老学生的蔡元培真正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。蔡元培十分爱好哲学,把研究重点放在心理学及美学的研究上。在德四年,他编著了《中国伦理学史》,翻译了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《伦理学原理》一书。在《中国伦理学史》一书中,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,婚姻自由,抨击宋儒理学,从改变妇女地位问题着手而改变中国社会。《伦理学原理》译本则被作为国内伦理学的教科书。

武昌起义胜利后,蔡元培回国担任教育总长,实践其改革近代中国教育的理想。此后,蔡元培又几次往返于华欧之间。察元培是一位教育家,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,每当革命需要他的时候,他总是听从召唤,偶有间歇就前往欧洲考察学习。在德国留学的时候,他亲眼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科学都远比中国先进,所以他力倡中国青年留学欧洲。后来,蔡元培在法国游学期间,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。

欧战爆发后,法国动员大量工人开赴前线,国内劳动力不足,亟待大批补给。借此机会,蔡元培同吴稚晖、李石曾等人发起了华法教育会,致力于招收国内华工,还在法国开办华工学校。蔡元培还为华工学校编写了德育、智育讲义共40篇,并亲自讲授。其中有《舍己为群》篇、《坚忍与顽固》篇、《自由与放纵》篇等。旅法华工教育正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最初萌芽,由此产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“五四”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。那时候身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仍倾注了许多心血。

1921年1月蔡元培由巴黎到瑞士日内瓦及伯尔尼考察时,夫人黄世振不幸病逝。出于家庭工作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续娶。这一次,他提出的条件是:(一)原有相当认识;(二)年龄略大;(三)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。这样周峻(养浩)成了他的第三位夫人。婚礼在苏州留园举行。关于婚礼的情形,蔡元培在《杂记》中写道:“午后三时,往周宅所寓之惠中饭店亲迎,即往留园,四时行婚礼。”“客座设礼堂,音乐队间歇奏乐。有客来要求演讲,因到礼堂说此次订婚之经过。”从1901年到1923年,蔡元培已是声名显赫之人,可是在婚姻问题上他依然坚持破除旧俗,树立新风。他不愧为欲教人先正己的高尚人物!

婚后第十天,58岁的蔡元培第五次踏上了游学欧洲的旅途。

(摘自《留学旧踪》,李喜所、陈新华、蔡敏著,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